“靠科學吃飯”——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
共產黨員網
中國共產黨為什麽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麽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因為從本質上講馬克思主義是真理、是科學🤐👩🏼🔧。“靠科學吃飯”,是我們黨基業長青、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製勝密碼。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管形勢和任務如何變化,不管遭遇何種驚濤駭浪,我們黨始終掌握歷史主動,沿著正確方向前行🧝🏽♀️,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原因之一就是堅持“靠科學吃飯”。以科學理論為武器,高舉真理旗幟,準確把握規律👨🏼🍼,廣泛深入群眾🙍🏽♂️👩🏽🏫,紮實開展調查研究,才能真正使黨的決策和指導方針符合時代要求和客觀實際,從而推動黨和國家的事業順利發展👳🏽♂️。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我們必須一如既往堅持“靠科學吃飯”,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在新時代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中續寫中華民族的恢宏史詩。
1942年2月8日🪅,毛澤東在延安幹部會上作《反對黨八股》報告,深刻揭露和批評黨八股裝腔作勢嚇人的現象,意味深長地指出共產黨不僅“靠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吃飯,靠實事求是吃飯”🐓,還要“靠科學吃飯”。這裏所言“靠科學吃飯”3️⃣,主要是指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要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按照事物發展規律和實際情況科學決策🧟♂️,尊重客觀規律,避免主觀臆斷。一個世紀的砥礪前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中國共產黨為什麽能?原因之一就是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遵循客觀規律,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從人民群眾需要和根本利益出發,作出科學正確的決策,不斷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尊重規律:科學決策的根本
荀子有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的自然哲學觀,揭示了規律的本質。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但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掌握和順應規律。
中國共產黨為什麽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麽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其科學性主要體現在其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一百多年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緊密結合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創造性地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毛澤東指出:“我們做任何工作都必須按規律辦事,否則,工作就會搞不好或者走彎路🤦🏿♂️。”歷史已經充分證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遭遇過兩次嚴重挫折✊🏿:大革命失敗和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教條主義者將馬列經典著作的個別詞句奉若神明🛁📙,從本本出發👆🏽,輕視千百萬群眾的革命實踐🧑🏼⚖️,不願也不會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認識中國革命問題,違背馬克思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導致政治上、軍事上發生嚴重錯誤。關鍵時刻,我們黨使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鬥爭武器⇨,反對黨內錯誤思想和錯誤路線🎻🤔,通過深刻研究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探索出“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權全國勝利”的正確道路。延安整風運動時,毛澤東指出,考慮中國革命問題,要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們黨製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的方針政策,保證中國革命走向正確的方向,從而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堅定擁護。
鄧小平曾說:“為什麽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絕大部分時間是正確的,而有的時候是失敗並使革命受到了挫折,其道理就在於🧑🏽🔬,是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變成新鮮活潑的東西呢🚣🏻♂️,還是變成死的教條。”新中國成立後,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我們黨經歷了大躍進等工作失誤。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一劃時代的科學決策🌒,使社會主義事業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改變了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鞏固了我黨的領導核心地位🪞,開啟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新篇章♟。《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的決議》在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時深刻指出👩🏻✈️:努力按照客觀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辦事,努力做到各經濟部門按比例地協調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哪個時期不按照這個規律辦事,就會受到挫折🔮、遭受損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治國理政新的實踐中🎊,以習近平同誌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麽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這一新思想的指導下,我們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新的判斷,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現階段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成果,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部署黨和國家全局工作🐃,黨和國家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歷史充分證明,黨和國家事業能否順利發展,同我們能否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準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能否在這個基礎上製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戰略策略密切相關。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用新理論指導新實踐,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調查研究:科學決策的前提
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是我們黨長期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總結,需要通過調查研究去落實。調查研究是強大的思想武器和實踐武器,對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不同歷史時期的偉大成有著重要作用。重視和堅持調查研究,是保證我們黨科學決策和實現正確領導的重要前提。
“認識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馬克思、恩格斯努力終生,作了許多調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學的共產主義。列寧、斯大林也同樣做了許多調查。中國革命也需要作調查研究工作……”毛澤東反復強調開展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早在1930年他就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著名論斷。1931年他又提出,“一、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二、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毛澤東的這些論斷強調以調查研究反對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他認為👔,脫離調查研究就等於脫離了實際🧑🦯、脫離了人民群眾,便無法科學地把握革命形勢和革命走向🦴,最終會陷入主觀主義的泥潭🧑🏼🔧。為避免出現這種錯誤行為,毛澤東告誡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入實際,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為認清中國農村和小城市的經濟狀況,1930年,他在江西尋烏縣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十幾天🐓,整理出調查研究的典範之作《尋烏調查》👳♀️🌌,對開展土地革命、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起到重要作用。
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發生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浮誇風🔝、“共產風”彌漫全國,工農業生產遭到巨大破壞,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危急之下,毛澤東號召全黨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並帶頭深入基層調查研究,領導製定各項調整政策🌒,從而擺脫了嚴峻的局面。
1992年,在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為了解改革開放推進情況,先後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考察👨🦯➡️,並沿途發表重要談話🤦🏻,掀起改革開放的第二次浪潮,為中國的改革進程指明方向,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
黨的十八大之後,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出臺中央八項規定,把“要改進調查研究”擺在首位。在黨的十九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發出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動員令,隨後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調查研究提高調查研究實效的通知》,突出“調研在先”的鮮明導向。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告誡各級領導幹部,不了解真實情況,拍腦袋做決定,是做不好工作的🎬。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離開調查研究🧚🏼,就容易滋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實事求是就無從談起,講黨性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研究、思考、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舉措,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只有全面、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才能掌握更多真實情況,才能更透徹地認識客觀規律,才能形成真知灼見☪️,從而指導工作。
“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實施重大戰略必須堅持調研在先,已經成為我們黨的重要工作原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的出臺,無不是在廣泛深入調查研究之後作出的決策部署。
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決策就像“一朝分娩”。在進行決策前,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了解群眾的要求,全面掌握客觀情況,如實把握客觀規律🧎♀️➡️,在調查研究基礎上作出符合實際的決策🧛🏽♀️,這是我們黨百年經驗的科學總結🅾️。回顧我們黨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麽時候全黨從上到下重視並堅持和加強調查研究💆🏼♀️,黨的工作決策和指導方針符合客觀實際🐶,黨的事業就順利發展🧀👓。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厲行調查研究,為革命、建設和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搞好調查研究👩🏼,從客觀實際出發🥧,才能真正使決策符合客觀實際、符合改革大局、符合群眾期待✊🏻。
群眾路線💀:科學決策的基礎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的密碼👊,是我們保持旺盛戰鬥力的重要傳家寶🤾🏽♀️。歷史和現實表明🌸,科學的決策必定是從群眾中來。毛澤東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實踐證明🍂,尊重群眾、依靠群眾,充分聽取群眾呼聲,廣泛集中群眾智慧🤷🏿♀️,決策效果由群眾檢驗,就可以為決策提供寬闊的視野和科學的思路,使決策更加符合實情👱🏻♂️、更加科學有效。
尊重群眾利益才能鞏固執政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群眾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處處維護群眾利益,從而贏得了群眾的廣泛信任、支持和擁護。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通過土地改革運動,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並由此迸發出難以估量的革命熱情。20世紀50年代初,我們黨又領導開展了歷史上規模最大、最徹底的一次土地改革,徹底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使農民實現了世世代代追求的“耕者有其田”夢想🤵♂️,極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凝聚了民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最多的是貧困地區☎🦻🏽,惦記最多的是困難群眾,他走遍了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歷史性地解決了我國的絕對貧困問題,兌現了黨中央“一個貧困群眾都不會落下”的錚錚誓言。
深入群眾才能掌握實情👨🏼⚖️。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經常深入群眾👩🏼🍼,向實踐學習,充分汲取群眾智慧,從而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真正找到了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相結合的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領導幹部提出要求:“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他強調👨🏽✈️👨🏽🏫,“重要決策方案,特別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措施🙍🏽♀️,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0️⃣,不能嫌麻煩✫、圖省事。”蜻蜓點水、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了解到的情況肯定是不全面的𓀅,甚至是完全錯誤的👼🏽。只有真正深入群眾,才能了解到實情,才能將群眾的呼聲轉化為治國理政的舉措,實現人民意願和科學決策的高度統一。
保障群眾參與才能推動科學決策👨🏻🦼➡️。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中蘊藏著治國理政、管黨治黨的無窮智慧和力量。”在“十四五”規劃建議起草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7場座談會當面聽取意見建議,把專家學者🕡、企業家⛓️💥、科學家👍🏽、貨運司機、餐館店主、農民🙍🏽♀️、工人等各行業代表請進會場🕵🏻;同時通過互聯網面向全社會征求意見和建議,開創了我國五年規劃編製史上首次“網絡問策”,網友留言100多萬條🫶🏼,打造了社情民意徑抵黨中央的“直通車”。“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黨的決策正確與否🦸🏿♀️、效果如何,人民群眾感受最深、最有發言權。提高群眾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決策效果由群眾檢驗,才能聽到更多的意見,獲得更多的政策反饋✶,從而彌補工作中的不足,提升決策的質量和效果。
當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世界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層出不窮,科學決策的難度進一步增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也是我們黨科學決策最有力的依托。各級領導幹部和決策者應更加全面、及時地了解群眾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回應關切🍥、解疑釋惑,真正做到群眾在哪裏、工作重心就在哪裏,通過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實現科學決策,推動黨的各項事業不斷向前發展。